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

研几2024-09-29 22:53101 阅读3 赞

北京最早祭地之坛是怎么形成的?

《周礼》中“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”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。汉武帝时,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。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。自此祭地之坛成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,由于历代对儒家经典解释不同,有时将天和地合在一起祭祀,有时分开祭祀。1153年建。

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

祭地活动在我国已有多少年历史?

祭地活动,据文字记载: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(史料载:夏以五月、商以六月、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)。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,大地生长五谷,养育万物,犹如慈爱的母亲,因此,古代有“父天而母地”的说法。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“社”,祭礼叫“宜”。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,还有大量的祭祀。

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

方泽的介绍

方泽即方丘。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坛。因为坛设于泽中,故称。

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

方泽是什么意思?

1.方泽:方丘。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坛。因为坛设于泽中,故称。2.姓方名泽之人,多为男性。3.名字为方泽之人。4.或者比如东方泽这种,随意提取的文字。

志·卷一原文

北郊坛上方十丈,以则地义,下至十五丈,亦取二分益一,高一丈二尺, 亦取二倍汉家之数。《礼记》云:“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。因名山升中于 天,因吉土飨帝于郊。”《周官》云:“冬日至,祠天于地上之圆丘。夏日至,祭 地于泽中之方丘。”《祭法》云:“燔柴于泰坛,祭天也。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

祭地活动在哪个朝代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?这个制度叫做什么?

祭地活动在周代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,这个制度叫做《周礼》。祭地活动源于远古。据文字记载,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(史料载:夏以五月、商以六月、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)。起初,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所限,人们尚不能认识与驾驭自然及社会力量,对自然界的众多事物现象(诸如生老病死、穷富苦乐、。

后土信仰的历史发展概况

夏至之日祭地抵于泽中方丘的“方丘”到底在哪儿,远古的传说并不很明确,故早期的祭地多采用后一种祭法,也就是夏至日,农历七月的时候,用泰折之坛祭地抵于京城的北郊。汉代帝皇的崇祀后土,以及《淮南子·天文》载:“中央土地,其帝黄帝,其佐后土”,又可知道,这时的后土信仰毕竟是统一了。

【资料篇】《两汉刊误补遗》原文校正·第四卷第十节·方丘

《封禅书》曰:“天好阴祸之,必于髙山之下‘畤’。地贵阳,祭之必于泽中圜丘。”乃知汾阴之议。盖有所祖学者,但见周官书,奏乐于圜丘,方丘以礼,神示谓圜丘,以象天圜,方丘以象地方。于是改汉史之文以从周官之制,不知武帝祠汾阴之日,周官书犹未出也。颜监依文解释,不以寛舒本议及八神。

介绍一下北京地坛

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,以祭祀为中心,周围建有皇祗室、斋宫、神库、神厨、宰牲亭、钟楼等。它的面积不大,37.3公顷,占地仅为天坛的1/8左右。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,上层高1.28米,边长20.5米,下层高1.25米,边长35米,乍一看去,似乎给人以矮小、简单之感。但是,就在这看似一。

地坛是什么意思

地坛的意思是皇帝祭地的坛。祭祀场所;郊祀时礼仪舞蹈举行场所。今存之地坛在北京安定门外,与北京天坛遥遥相对。地坛也被称为方泽坛,是因为在坛的四周有一条泽渠,这条泽渠是根据《周礼》书中所载:「夏至日祭地于泽中方丘」修建的方形泽渠而得名。北京之地坛始建于嘉靖九年(1530),坛内面积有。

热门排行








精彩内容稍后呈现..
回首页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