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正月初五的习俗

研几2024-06-26 21:41749 阅读11 赞

泉州过年的风俗有哪些

1. 小年期间,泉州人民会进行大扫除,以及祭拜灶神。传统上,民间在小年这一天祭灶,原本是在腊月二十四日。然而,自清朝中后期起,官方在腊月二十三进行祭天仪式,并将祭灶活动一同进行,北方民间因此效仿,普遍改在腊月二十三庆祝小年。2. 正月初二被称作“女婿日”,已婚女儿会与女婿及孩子一同回娘家探。

泉州正月初五的习俗

泉州区域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,请举例说明。我是泉州的

明·嘉靖某年春节前,因倭寇偷袭,人们纷纷外逃,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,才先后回乡,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“年兜”节(除夕),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。 众人生(人日):旧俗正 月初七是“人日”,即众人的生日,俗称“众人生”。清·陈德商《温陵岁时记》引《魏书·自序》云:“帝宴百。

泉州正月初五的习俗

闽南人过年风俗

正月初五俗称“开假”“破五”,过了初五,新年的各种禁忌解除,各行业开始劳动。民间有“送穷”习俗,主要是祭送穷鬼或穷神——人们黎明即起,家家户户放鞭炮,将鞭炮从屋里往外头放,边放边往门外走,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。正月初七俗称“人日”,相传是女娲造人的日子。泉州人要吃一碗。

泉州正月初五的习俗

闽南春节习俗

2、蒸碗糕:“筅尘”节之后,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,如泉州、晋江、石狮等沿海一带,为过好春节,还要蒸“碗糕”,这“碗糕”也称为“发糕”。3、贴春联:除夕,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,再贴上崭新的春联。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。如此一来,家里变得崭新。

闽南过年习俗【附上时间

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要吃汤圆,赏花灯。另外,对春节的习俗,泉州、晋江、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:初一场(这天摆开娱乐场,开始娱乐活动),初二场(昨天的娱乐继续),初三无姿娘(闽南呼妇女“姿娘”,此日妇女不上街),初四神落天(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),初五舀肥(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、农事。

闽南过春节的习俗

1、初一早晨,一家人起床梳洗后,穿上新衣,给家长长辈拜年,长辈就会给个红包。吃完早餐后(一般吃面线加鸡蛋,吃蛋意在除霉气,迎吉祥,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)。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。如果有客人上门,要奉上糖果、蜜饯,或喝甜茶、咖啡,让客人“甜一下”,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。2、初二是“。

全国各地的爷爷奶奶了解他们家乡元宵节的习俗

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。男孩子提着灯,绕枣树六圈,口念“嘟佬嘟佬,开花结枣”六遍,就能使枣树丰收。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,称之“走老貌”,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。〔河南省〕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,称之“团圆茶”,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,郲县元宵庆灯时,老幼有病者,皆以火灸。

闽南永春那边的过年风俗是什么

1、敬天公 如今闽南大部分家庭还保持着过年“敬天公”的习俗,不过有的简单有的复杂,时间也从腊月廿九、三十到初九不等。“三牲、五果、六味斋、蜜饯、面线、红鸡蛋、碗糕、甜果、三茶三酒,准备好祭拜的食品,还要点天公烛、烧天公金、挂天公灯、放鞭炮。”2、蒸碗糕 “筅尘”节之后,在闽南。

闽南过年的习俗

叫“添旺”,象征更加兴旺。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,叫“围炉守岁”,最好通宵达旦守着,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。此时,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,叫“分圆”。随着社会进步,生活节奏加快,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,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。

热门排行








精彩内容稍后呈现..
回首页 >>